柏舟 08-15
我已经在大厂实习1个半月了,技术上并没有学到太多,但是这种朝九晚五的状态让我找回了松弛的感觉。这种感觉是如此的遥远,恐怕要追溯到小学初中的时候了。
我记得小学的时候,下午就盼着放学,我在街道上逛啊逛,看着各种玩具,兜里没有钱。我就天天蹭别人的辣条,5毛钱一包神厨小福贵,分我几根。又辣又爽,美滋滋。直到上了高中和大学住读了,教室和宿舍两点一线,虽然周末也有空闲时间,但是对于高中的我来说周末是如释重负,手机都没玩够就回学校了。到了大学,工作日和周末没有明显的界限,是突然意识到自己一无所有,茕茕孑立,一事无成,不知何处去。手里这钱,它不是凭空变出来的,工作也不是好找的,社会是一点都不了解的,学习不知道是干嘛的。我记得整个本科,精神状态是彷徨的,好在当时稍微学了点东西,读研出了点成果,如今已是轻舟已过万重山。
直到现在,终于有了久违的感觉,下班了,自由了,去超市买根冰棍,我想干嘛干嘛。我已经很久没有体会到没有焦虑的感觉了。
科研和工作
这个过程中我想明白了一件事。就像人会对呼吸习以为常一样,人会下意识地逃避思考究竟喜不喜欢当前的生活,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表面上没有其他选择,所以思考只会徒增痛苦。
我发现在企业的自由度是远小于在学校的,企业的评价体系是与利润实打实挂钩的,这意味着,他指定OKR就一定要求可以量化和完成的。只要正常的搬砖就可以升职加薪。如果你反而让员工去搞科研这种探索性的工作,一旦失败OKR就完不成,就会影响员工升职加薪,所以企业的员工反而不想搞科研。
此外,就像蔡雅奇所说的:很多工作其实只是经验的积累,但本质还是能力在退化。虽然我所在的团队水平非常高,大把的博士,完成工作也需要看论文。但是负责的范围太窄了,就是不断在一个领域深耕,我感觉在初期确实会有一些提高,但从长期来看,能力其实在退化。
其实也就是简单换了一下环境,整个人就松弛了很多。反过来看看自己所处的环境,我感觉其实现在的环境很好。我小时候无忧无虑,那是稚童的天性。但是长大后,人才意识到社会的责任,拼尽全力寻找平衡,但是人的特性被剥离得越来越多,直到完全失去了对生活的感知。可现实就是,越是平衡,就越是平衡不了,只有做出成绩,才有资格找平衡,才有资格最后重新学习做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