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学总结:一点思考和一点进步
柏舟 新冠4年 08-01
高中的时候,我读了《人类简史》、《黑天鹅》、《庄子》,这些书对我影响极大。读了《人类简史》之后,我首次从千年的维度思考人类的历史和发展,我从来没有从一个如此宏观的角度思考问题。在此基础上,我有了一些衍生的思考:我们是不是太把人类当回事了;这些哲学、科学似乎都是从人的角度出发的,如果脱离了“人”的思考会怎样?
《黑天鹅》则让我一窥经验主义:我们的任何观测都是观测的现象,而不是物体本身,我们本身没有任何办法获得物体完整真实的信息,所有的信息都是经过我们大脑加工的,是二手的。此外,我们的认识都是基于已有的认识衍生的,不可能无中生有产生“未知”的认识。它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现有的理论都是非错的,没有什么正确的理论,只有出现例外情况才能说这个理论是错的,有适用情况的。
在此基础上,庄子的齐物论构成了我方法论的基石,比如小大之察与宏观视角: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。高中写作文让我十分痛苦,因为那些价值判断让我十分困惑,比如“好”。我并不明白什么叫“好”,是符合社会道德的规训吗?我其实一点的不关心要怎么怎么样,什么核心价值观,我只关心什么是“好”,什么是“自由”,为什么要“自由“?但是写作文又不能写这些厘清概念的东西,于是写那些套路就越发没有灵魂,高中的议论文对我真的是巨大的折磨。
意义的思考,矛盾的一种思考方式
在高中的时候,我对未来十分迷茫,我被限制在学校里,反反复复刷着题,让我作呕。同时我看不明白自己,也看不明白社会,也畏惧接触社会。我始终想不明白,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?我的存在是一种怎样的存在?与其他人有什么区别?
在大学中,读了杂七杂八的书,我记得有一次看了罗翔的视频。他说人生如果有意义,那么就一定存在人生无意义,但是你并不能找到无意义的人生,所以说人生有意义这个思考本身就毫无价值。当时这个论述震惊了我,这不就是美斯为美,斯恶矣吗!
随着认识的更加深入,我发现任何蕴含价值判断的命题和问题都可以使用这种思考方式。
方法论
填报志愿的时候,我当时很想填报医学,学习神经科学,从大脑的层面思考思考本身是什么,但是最后我还是读了工科。在大学时浅浅地读了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的通识,人在认识和思考的时候都是基于语言的,我们在”思考“的时候不能脱离语言思考,比如我们不能通过回忆、想象图片进行逻辑推断。我发现语言本身就蕴含了知识、逻辑和认识,这些东西并不是自然而然的。分析语言本身是否可以更加深入的认识人本身?我并不需要获得什么知识,而是思考人本身边界、局限,人能够做到什么,人的极限是什么,人与人的衍生物(如AI)的极限是什么,人与人的衍生物的交集是什么。
在高中的时候,我对人的思考还非常局限,我仅仅认识到人的思考存在局限,但现在,我大致知道我能够从语言、思考的角度思考人本身。总的来说,过去的我思考还比较宏观,还没有系统的思考方法,现在的我有了思考的套路,但是思路是否有效不清楚。
科学的研究思路
当我初步学习了抽象代数后,我对科学的研究的思路有了更近一步的认知。由经验主义可知:我们的认识都是基于已有的认识衍生的。可是衍生的过程是如何产生的?我的观点是:找到一种概念上的共同点,将具体的事物映射到概念上。也就是:
比如磁场的Biot-Savart:
和流体涡的Biot-Savart:
你会发现做一个映射,就能获得场的共同描述。只是在科学中充斥着大量的类似方法,使用已有的规律类比未知的规律:
- 如果符合,说明底层的规律相同。
- 如果不符,映射错误或者底层规律错误。
事物共同的概念背后就是规律的本质。
方法的共同结构
看了几本书后,我发现这些想法没有什么大不了的,因为这个想法我可以说它是抽象代数派生的,我也可以用齐物论包装一下:我说既然有齐,就有非齐,那么找到齐的共同规律,思考非齐的部分就能得道。我觉得无所谓那种阐释角度,因为写书人的经历都有一定的相似性,那么最后的认识一般都会有相似性。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更有价值的思考是:
- 最初的原始认知是如何产生的?它与语言的关系是什么?语言和认知是如何相互影响的?
- 既然经历有所不同,不同的经历会产生什么不同的认知?
规律的混沌
由于大学中,我接触了各种各样的知识,涉及:系统、力学、控制、材料、通信、环境等等领域。让我对现代科学和工程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,现代的科学技术已经复杂到一个难以想象的地步,就算是从事同一个学科同一个大方向的学者,可能看不懂互相的研究成果,具体体现在:
- 对数学、物理水平要求极高。对于一般的理论力学,使用常微分方程就能解决问题,物体的状态仅仅依赖于时间;但是对于材料力学、空气动力学,使用偏微分方程,物体的状态还依赖于空间。这需要对数学和物理有深入的理解和较高的分智力水平。但是,数学和物理我怎么都学不明白。
- 交叉学科,虽然科学在整体上有一套共同的逻辑,就是假设-实验验证,或者类似惯性定律一样提出一个归纳的规律。但是在细节上,你的困惑可能是别人100年前就已经解决的问题,由于现代知识太庞杂,现代工具太羸弱,你可能没有描述问题的能力,就算能够确定问题,有了相应的基础的知识背景,找到对应的答案依旧需要运气。
思考哲学问题时,你不管最后得到什么结论,你总是思考问题的本源。期待找到共同的源头或规律,进而衍生出的各种结论。通过观察结论是否与事实相符验证源头是否正确。我发现思考这样那样的问题大致有两种思考方式:
- 思考源头;
- 探索未知。
但是,现代科学极度的复杂,像一棵树一样,源头和下游会出现极大的割裂,出现一种涌现现象,比如:微观的粒子只有随机运动,而宏观的物体就有温度。我认为这种规律的涌现和塌缩是一种奇怪的混沌,它不仅仅只是物理规律的涌现,也是人本身思维的一种奇奇怪怪的结构。这方面我没有什么好的想法。
闲言碎语
我感觉哲学的书看了并没有特别大的收获,主要是看不懂,特别是西方哲学,有的词汇我根本无法理解其中的意思。而反倒是学习数学收获较大。比如,问题的存在性和可解,就类似于美斯为美,斯恶矣,类似于反证法。学习数学反倒是给了我一些方法论的启发。
有的话说出来可能感觉非常普通,因为语言的表达能力是有限的,表面上我说的一个词,可能背后类比了很多个结构。我可能并不能完整的分享我成长的经历和感悟,只能写些不痛不痒的东西。
我感觉大学四年并没有取得特别大的进步,我更多的是对科学的思考方式有了更深的感触,认识到现代科学的复杂性,但是对于社会、人本身这种混沌的、有价值判断的系统,并不是说科学的方法不能用,而是在混沌面前,使用因果来事后解释非常无力。有的时候,我会反思,是不是因果本身存在问题,但是我感觉因果是根植在语言中,脱离了语言就无法思考,目前没有什么好的想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