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笼记的阅读感悟:追求人的可能性

柏舟   新冠4年 09-24

《出笼记》是一本种田、科幻小说,它主要讲的是主角穿越各个位面发展工业,探索科技,社会改革的故事。我认为出笼记,作为一本网络小说,情节本身不是很有趣,它最出彩的地方是作者对人、社会比较深刻的洞见。这篇文章接下来探讨一下这本书其中的一些观点:

追求人的可能性

《出笼记》回答了关于人意义的问题。普通人创造历史,而不是少数人把控历史,扼杀普通人的可能性。这本书从某种程度上指出了人生的意义,“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的人自由发展的条件”。

它是从社会角度阐述这个问题, 那种高高在上,认为所有人都是愚昧的,把普通人当成玩物,似乎普通人只有在需要时才活着。这样的社会似乎一眼就能看到未来,就算有所改变也是屠龙者终成恶龙。我有时觉得这个历史是一个循环,奴隶社会的奴隶、封建社会的佃农和现代的社畜没有本质区别,都是某种程度上剥离了自我,被物化成为一个工具。

我们已经看到,至今的一切社会都是建立在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的对立之上的。但是,为了有可能压迫一个阶级,就必须保证这个阶级至少有能够勉强维持它的奴隶般的生存的条件。农奴曾经在农奴制度下挣扎到公社成员的地位,小资产者曾经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下挣扎到资产者的地位。现代的工人却相反,他们并不是随着工业的进步而上升,而是越来越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下。工人变成赤贫者,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。

我们能不能打破这种束缚,给予人更多的自由,尤其是精神上的自由: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;庶民去之,君子存之。 舜明于庶物,察于人伦,由仁义行,非行仁义也。追求一种人的存在,明晰自我,而不是类似动物禽兽一样受限与自然、社会、欲望。

我的想法还有一点区别,就是人的可能性是无限的吗?我认为追求人的可能性默认了人是有可能性的,虽然这是很明确的,但是人的可能性是有极限的吗?如果到达了极限那么“追求可能性”这个想法还有价值吗?这个世界真的存在永恒的价值吗?我认为思考人的极限和极限的存在性从某种角度反映了人的可能性。

处世态度和性命双修

我特别喜欢的一点就是,这本书非常强调尊重人的天性,什么年龄就应该做什么事。并且小说主角认为自己非常土,是个普通人,谦敏好学。从很多行为都能看到“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”的影子。

我对作者的出世方式的理解是修炼好自己的内功,广泛的学习,君子不器。这个世界并不缺机会,更不缺教训,一旦形势到了,去做了,有的东西自然而然就有了。我以前看《鬼谷子》、《长短经》,我觉得纵横捭阖真的很牛逼啊,但是我后来发现机心太重了,一旦强求某些事情就不得不费力打通人事,影响和改变其他人这一件非常累非常难的事情。

这是我理解的无为:不强求,接受环境,接受自己的局限,自己作为人的存在、人的限制,自己的嫉妒情绪,自己的无能为力。这也是我理解的“仁”。需要特别主要的是这个策略是有限制的:

星期发展需要低熵的环境

低熵意味着环境很规律,文中作者认为地球生命的形成与太阳东升西落、季节春夏秋冬、月球盈亏晦朔有关。“生命长久的奥秘,就在于契合生态的周期,建立起自己周期。”外在规律的环境,意味着人的稳定,人的稳定意味着对社会上其它人来说可以预测,人与社会同频。反过来说,不稳定的人有各种各样的心里问题,无法融入大众。

也就是说三体那种混沌的世界不能产生生命。我还看到一些类似的理论,比如认为社会上人们的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熵增,比如计算机系统就是一个高度有序的系统,为了维持系统稳定,就需要从人那里输入变量,反过来导致人熵增,进而导致心理问题。

这些想法表面上看上去很有道理,但是熵一定增吗?学过信息论的都知道,在不同分布中,平均分布对应的熵是最大的,由于热力学系统的稳定状态确实是平均分布,所以热力学系统一定是熵增的。但是,现实世界中充斥着二八定律、幂律分布,比如工资的分布。也不能说世界的稳定状态不是均匀分布,但是我个人觉得使用熵来解释现实问题要审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