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理性,探索世界,认知自己
柏舟 新冠5年 06-25
理性是西方哲学的基石,从古希腊哲学开始,苏格拉底、柏拉图开始就很推崇理性,直到叔本华开始才有理性的反思。但是究竟什么是理性呢?
我认为理性分为两个部分,一个是世界的结构,一个是人与自然的关系。世界的结构表征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,假如我们知道当前的状态,我们就能够预知世界未来的状态,以及反推过去的状态。人与自然的关系表征了人对自身、自然对人、人对自然意义的理解:人是要征服自然?是要探索星辰大海?我们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?
让我们换一种角度重新阐述这个问题,在以信息论的角度解读奥卡姆剃刀原理中提到:人其实一直在探索一个映射,只要输入期望,就能得到期望的东西。但是这个映射并没有清晰的普适的解。一种替代的思路是找到世界的规律,这样我们就能够通过凑试的方式,比如遍历所有输入,看哪个输出是我们想要的东西,这样就能够间接得到这个映射。而这个世界模型也是古今中外哲学家、科学家一直探索的东西之一。
当然这个模型在现代的控制论和系统论有了更深入的发展,特别是控制的反馈问题,混沌问题。基于现代科学和工程的思维框架,人们对复杂性、初值和边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,但是本文的重点聚焦于理性:
- 什么是理性的模型
- 什么是理性的期望
模型与预测
理性是一个很难界定的词语。假如我们抛弃数学语言,用一个自然语言总结的规律,这个规律能够完全预测未来发生的事情,这个规律是理性的吗?比如,有一个类似周易的东西,能够准确预测明天彩票的号码,这是理性吗?或者,传热学很多复杂公式,这种工程上的定量的唯象的表示,它是理性的吗?又比如理想状态气体方程,它确实反映了气体的性质,但在不了解微观以前并不了解它的机理,它是理性的吗?
所以,你会发现,理性的界定有以下的问题:
- 理性必须要求符合自然规律,但是唯象的形式是否理性?比如,一个公式是世界模型的拟合,但它却是神经网络中的一堆参数,没有可解释性,它是理性的吗?
- 数学的并不代表是理性的。那么是数学的但不是理性的部分是什么?比如神经网络,傅里叶级数等等。
- 即使是牛顿力学,也不能保证它一定是对的。就像没人能保证所有的天鹅都是白天鹅一样。这种归纳天生的缺陷,引导人们反思什么是理性。
- 类似问题3,观测到底可不可靠,观测到底有多大的范围?
针对问题1和3,有一种想法是:理性不是具体的知识,而是一种方法论,一种元认知:对自然规律的探寻,而不是主观臆想得到的,也不是神灵指定的。但是这仍然没有回答观测的可靠性,以及唯象的问题。
活着是什么,理性的生活
在可见的未来,我们不再为食物发愁。那么我们存在的价值究竟是什么?在史前时代,人们打造石器,利用火,助力人捕获利用食物和能量。而现在,我们发明各种各样的工具,提高生产力,表面上看人的劳动时间应该越来越短,同时由于人不缺食物,人应该有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想干的事情。但现实是,加班愈演愈烈,似乎有什么东西剥夺了这一切。科学的祛魅成了资本家统治自然、统治无产者的工具,而无产者只能被动的接受这一切。
理性只被用在探索世界的规律上,但是对人本身的探索苍白无力。现代化的生活让人缺少一种生存的实感,在这一成不变的生活中逐渐剥夺了一种对自然,对自我和心灵细腻的感触。我总是感觉我们不断地被迫接受一些东西,在巨大机器面前没有丝毫反抗余力,只能接受它、习惯它、享受它。最终塑造成一块砖,可这样的生活又与猪圈里的猪有什么区别呢?
理性真的是一种痛苦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