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荐《翦商》:再谈汉族精神内核

柏舟   10-06

尽管在推荐《将给大家的中国历史》浅浅的谈了一下周人的忧患观,在这篇文章中,我想借《翦商》这本书再谈汉民族的民族精神。接着设计想象共同体,我们回到汉族的起源,谈谈汉族天道的“信仰”是如何建立的。这里引用《翦商》这本书的内容,如果不想看书可以看看颠覆历史认知:周灭商之惊心动魄超乎想象

这本书谈论很多殷墟的考古新发现,结合了文王家宅地窖中的卜辞,回溯了商朝血腥的人祭。以及周公的伟大贡献,通过废弃朝歌和隐藏历史,使用礼乐文化、宗亲文化,代替了巫鬼文化、祭祀文化,奠定了汉族的精神内核。

由于篇幅有限,分享几个我印象深刻的片段。

商人的世界观

商人并没有明确的善恶观念,在商人眼里,世界是冷酷的,充满暴力、杀戮、掠夺和不安全。并且认为鬼神会随时、随意给任何人降下灾难,包括灾荒、战乱和生活中的各种不如意。为了获得鬼神的恩宠和不降祸,需要牺牲,给鬼神好处;占卜,是哪个先王或先妣在作祟。

周人与羌人的关系

周是一个起源于西土的部族,始祖来自于名为姜嫄的女子。羌人是一个畜牧业和农业并重的族群,早期以畜牧为主(从羌字中可以看出),之后通过推广农业快速发展。而周人的戎狄,其实是地域和文化与周人类似,但略微落后的族群。

周人从豳地迁往周原,是为了充当商人的附庸。周人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为商人提供献祭的羌人,讨伐各种戎人,给商朝缴纳俘虏。

商人对杀人献祭有一个专门的动词:“用”。无数片关于祭祀的甲骨文都记载,商王“用”羌人男女和牛羊奉献神灵。甲骨文中的“周”,是“用”和“口”两个字的合写;《说文解字》对“周”字的解释也是“从用、从口”——在商人看来,“周”族特征,就是缴纳供“用”的人口。 商人的“周”字还有一种更可怕的写法:“用”字的小方格中点满了点。甲骨文这种点代表鲜血,它来自被杀的人牲,是神明最新鲜的饮食。甲骨文还有专门描绘用鲜血献祭的字:一座凸起的祭台上,用点表示的血液正在淋漓滴沥下来。

周文王地窖

1976年,文王的宅院被发掘出来,除了地面的四合院,最惊人的发现是厢房的密室,它存储了1.7万多片的龟甲和骨头,其中刻字的有282片。刻字十分微小,以至于考古人员需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。这是因为周昌秘密学习商王的通神占卜之术,过于僭越,而后又萌生了翦商的念头,大逆不道。而之所以将翦商的事业埋葬在地窖中,是因为害怕燕子窃听报信(天命玄鸟,降而生商)。

周公吐脯,天下归心

周昌侍奉箕子,获得了面见纣王的机会,自然也看见了献祭仪式。殷人尚声,献祭的动物大声嚎叫,是向神祗报告祭品合格健壮。周昌将所见所闻记录在周易中。兑卦九二爻曰:“孚兑,吉,悔亡”。在殷都的日子里,有些俘虏似乎看到生机,乐观起来。但是到了九五爻:“孚于剥,有厉“,被剥皮,惨叫。还有坎卦:”有孚,维心,亨”。意思是说,掏出俘虏的心脏,烧熟后献祭。

周昌在殷都期间因为某种原因被囚于羑里,差点成为牺牲,具体如何逃离没有详细记载,但是少不了手下的奔走。文王出狱后举行结盟仪式封为周方伯:商王烹杀文王的长子伯邑考,然后分食肉酱。这是商人传统的结盟仪式,献祭重要人物分享诸神的福佑。只是很难想象周昌父子的心情,像周公吐哺流传了下来,后世人理解为周公吐出肉,形容周公招贤纳士,但事实是被迫吃掉长兄的肉酱,留下的心理阴影。

屈原在《天问》中写道:受赐兹醢,西伯上告。 《易经》损卦六三爻:三人行,则损一人。一人行,则得其友。

周公解梦,韦编三绝

这里略去翦商的过程。

武王周发此后受噩梦困扰,商向上帝献祭如此丰厚,上帝不会优先保佑商吗?周公也没有什么办法,只能依靠解梦构筑新的道德叙事:上帝虽然享受了献祭,但是不会因为这点恩惠偏袒商王。并且重新定义了德:德不是商人那种没有“善恶”、无原则的恩惠,而是所有人在世间的客观道德律,比如孝悌长幼、中正恭逊。从此建立翦商后的秩序,也是汉族的核心逻辑。

武王在平定商之后沿用了商的制度,武王病危之时,周公也私下向上帝祈求,以自己为祭品,希望通过自己代替武王死去,让武王获得健康,此时他自己也并没有完全相信自己的道德叙事。直到后来周公执政,平定叛乱,拆分商族,迁都,同时修改了过去所有的文稿,销毁商王的甲骨记录,将商周的更迭归根于统治者的个人品行,完全没有提及商人的人祭宗教。通过新的分封制度和礼乐制度加强统治,禁绝殷遗民的人祭,加强民族融合。

可以说,五千年前,黄河中下游的部族生活以战乱、征服和杀戮为主。与同期的古代人类一样,都是神权、王权合一,宗教为主的社会。但周灭商之后,杀戮和人祭戛然而止,取而代之的是周公建立的新华夏文明。周公消灭了旧华夏文明的相关记忆,打破族群的血缘壁垒,让尘世生活远离宗教和鬼神世界,不再把人类族群的差异看作神创的贵贱之别。这是华夏文明最彻底的一次自我否定和重生。

孔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五百年,人祭的记忆只能依靠民间的口耳相传,但孔子作为商人后裔,并从事文献管理工作,能够接触到一些非官方的历史。到了晚年,读易以致韦编三绝,可以合理推测,孔子应该逐渐认识到真实的商文化,并理解了周公当年为何一定要埋葬商朝的真历史。

甚矣吾衰也!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。

孔子晚年最伟大的工作是重新编撰了六经,按照周公的精神对历史文献进行重新整理,标志这周公开创新华夏、埋葬旧华夏的工作正式完成。

我对这本书的看法

我没有能力评价这本宏篇巨著的好坏,这超出了我的能力,至少这本书观点独特新颖,逻辑严密,引用考据,但相应的也有点难读,因此没有强烈推荐。如果不想阅读全文可以看看颠覆历史认知:周灭商之惊心动魄超乎想象。读完这本书自然会对汉族的精神内核有自己的认识,而我对汉族精神内核的观点也一以贯之: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。

除此之外,我有一些其它的思考:我非常希望大家读读《史记》,因为它是汉族民族史诗,我想作为一个汉族人,既不看《论语》,又不看《史记》,我就觉得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。西方人人人看《圣经》,每周教堂举行仪式;阿拉伯人人人看古兰经,定期朝拜。结果中国人,不说完整看过四书,连《论语》都不看,真的很令人叹惋。

我看到三皇五帝的家谱,从商汤到纣王,聱牙詰屈;看到《史记》与自己同姓的人的事迹,大丈夫应如是。还有刺客列传,我现在到还记得,我高中上晚自习的时候,其他人做作业,我看史记看兴奋了,全身起鸡皮疙瘩,战栗,那种跨越两千年时光的感觉,小小的天地容不下我。我还草草翻过战国策、左传,但是都是单纯的记史,没有司马迁的内核和人文关怀。那种感觉,就像东边的一缕晨曦,从渤海升起,它照耀着黄河沿岸,直到黄土高原和昆仑山,两百万的日日夜夜啊,养育着同文同种同姓的人,直到3000年后,人们依然读着3000年前人的书,破解着他们的奥秘。每次想起来我都热泪盈眶:东北的黑土、华北的黄土、四川的紫土,埋藏着多少血与泪?孔子七十时,翻阅《周易》,韦编三绝,他究竟在找什么?是什么让他梦见周公了?